2019年5月22日下午12:30-14:00,betway西汉姆联官方网站品牌栏目“双周论坛”在学院1号楼304会议室如期举行,论坛采取“主持人+主讲人+评议人+集体讨论”的模式。本次论坛由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刘刚副教授分享主题“‘网民’概念:生成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上网方式变化的分析”,学院博士生导师韩小谦教授任主持人,学院副院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专家谢玉进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等20余名师生参加。
在主报告环节,刘刚副教授基于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梳理了我国网民概念的生成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我们日常使用的网民概念经历了从“上网用户”到“网民”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网络化特征逐渐凸显、网络参与度不断提升、网络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并体现为生成性、发展性和主体性等特征。以此为基础,网民概念将成为同“公民”等概念一样具有同等影响力的词语,将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进一步确定其存在的场域;网络的全面普及使得全民即网民时代成为事实,网民概念将成为认知人网络属性的出发点,网民的网络主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处理网络时代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关系的出发点;人的网络属性将成为人的本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民将成为网络时代认识人本质的关键,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评议环节,谢玉进副教授认为,网民的理论问题是网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网络时代对人的研究的关键,“网民”概念作为很小的切入点,内含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在概念的研究中,不仅要关注概念的内涵,更要注重构建概念外延的立体呈现,如直接网民和间接网民、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界限等等。在进一步思考中,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深化对网民的理解和认识。
在集体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冯秀军教授指出,学术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和用语的学科化,要有学术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解读;王淼副教授认为,可以从哲学中人的本质的思想出发,通过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梳理,分析网络时代人的本质特征和变化等;刘亚琼副教授认为,可以从群体认识、群体特点、群体情感等方面加强对网民的理解;王奎博士认为,哲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分析、传播学等学科中对网民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命题的把握,是构建网民概念的有利视角。大家普遍认为,“网民”概念和网络空间下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刘刚副教授的报告在基于网民概念的梳理中,还需要在“网民”研究的学科归属、网络发展的异化问题、网民的媒介素养培育、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入探讨。最后,主持人韩小谦教授总结指出,“双周论坛”的目的在于交流中启发、促进思考提升,活跃学院的学术氛围,为学院教师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